【威尼斯雙年展】專輯
●聚光燈下:謝德慶的做時間。
「生命是終生徒刑,生命是度過時間,生命是自由思考。」藝術家謝德慶這麼說。
在第57屆威尼斯雙年展,謝德慶被推選為臺灣館的代表藝術家,展出兩件「一年行為表演」:打卡和室外。打卡是在一年內,每天每小時打卡一次;室外是全年在戶外生活,不能進到建築物內。他以相當簡潔的形式,設定每一個作品的基本條件,並以身體勞動和生命去實踐出來。這樣的作品不具物質性和生產性,是純粹到極致的觀念和行為藝術。
●聚光燈下:遇見李明維。
藝術家李明維的創作大多是以表演的形式進行藝術計畫,一對一邀請觀眾共同參與作品,從而產生個人的生命體悟。在本屆的雙年展,李明維分別在軍火庫進行《補裳計畫》,並在綠園發表新作《不期之美》。
●沙發Talk:看見謝德慶。
臺北市立美術館是威尼斯雙年展臺灣館的主辦單位,館長林平與藝術家雜誌總編輯莊偉慈,將討論謝德慶的作品內涵與臺灣館開幕時的盛況,當時行為藝術的教母Marina、藝術家艾未未、國際重要美術館館長都出席,Marina更盛讚「謝德慶是我的英雄」。
【大地藝術祭】專輯
●聚光燈下:走入里山的大地藝術祭。
2018年,日本的大地藝術祭已邁入第七屆。在越後妻有這個深山的鄉間,有來自全球數十個國度的藝術家,製作了成千上百件的作品,它們散布在面積如東京都般大的廣闊鄉間,可說是全球最大的戶外藝術展。藝術祭的魅力不在於它妝點大地,而是因為展覽的深度和廣度俱足。策展人北川富朗探討現代化下的城鄉發展問題,大多數作品均是根據當地風土民情就地取材製作,具有強烈的場域特質。
對訪客來說,看藝術祭是一場體力和時間的考驗,對拍攝團隊而言,製作大地藝術祭的影片簡直是不可能的任務,藝術祭規模之大、作品製作時程之長,它們分布在鎮上或越後妻有各處人煙罕至的角落,難怪北川富朗認為藝術是「作為里山藝術巡禮的路標」。
這一屆的亮點,有幾度拜訪越後妻有的藝術家Christian Boltanski、Leandro Erlich、蔡國強等,也有首度受邀參展的建築師馬岩松,將清津峽一處平凡無奇的隧道,改造為能通向自然又令人感到驚喜的空間。而臺灣則有藝術家林舜龍和繪本作家幾米參與其中,林舜龍使用日本、臺灣兩地的稻梗,集結兩地眾多志工共同編織出一個大型裝置作品。藝術有什麼作用?這也許是很多人思考過的問題,而藝術祭打開了這個想像空間。
【大地藝術-方丈記】
●方丈記私記:給地方的各種提案。
「我覺得這就像是一個夢,一個想像力的夢。」建築師原廣司對於邀請到阿根廷藝術家Leandro Erlich為里山美術館現地製作《Palimpsest》,發出了這樣的感嘆。
這是一場跨領域的藝術視聽饗宴,有許多重量級的作品。本屆的亮點有音樂家小林武史為越後妻有編寫交響組曲「円奏的彼方-Beyond The Circle-」,結合歌手和在地合唱團,創造了一場無與倫比的開幕音樂會。Leandro Erlich多次參與藝術祭,這次的新作《Palimpsest》足以和建築媲美,當人們走到一個特定位置,會發現它相當巧妙的和里山美術館形成鏡面關係。而美國藝術家James Turrell製作的《光之館》,是2000年落成的新建築,訪客進到建築物內可以自在的或坐或臥,屋頂則會緩緩開啟、出現天空,訪客沐浴在天光之中。
本屆大地藝術祭的其中一個特點,是舉辦了前所未有的企劃展「方丈記私記」,從日本12世紀的經典文學《方丈記》出發,來思考當代的問題。 鴨長明所寫《方丈記》,描寫了當時的天災人禍,以及自己在草庵中的生活,原本他住在大房子裡,因為發生了一場火災,就把房屋改建為之前的十分之一,接著他覺得還是太大,於是再縮小十分之一。「方丈記私記」的評審原廣司說,「這當中包含物質變小的美學,當空間變小,反而發現看見了自然。
【行為展演】專輯
●聚光燈下:拉黑子的海洋序曲。
在部落,礁岩是先民、族人生活聚會的重要空間,藝術家拉黑子的新作《海美/沒館》,以漂流木建構「礁岩」為作品的主體,其中一面是以回收鋼筋作為架構,再合進彩色的海廢塑膠拼貼,他還在岩洞外則鑲嵌了一些海廢現成物。拉黑子要探討的是,礁岩作為海洋民族的文化起點,部落的形成與儀式都與此密切相關,但後來卻被所謂的「文明」改變了他們依存的海洋和文化。
●聚光燈下:李明維的聲之邀約。
藝術家李明維Lee Mingwei旅居巴黎多年,2018年10月,他在龐畢度藝術中心展演《聲之綻》,選擇進行的地點是在龐畢度五樓、行為藝術的先驅Yves Klein的名作之前。李明維找了唱聲樂的歌者,在展場中隨機邀請一位觀眾入座,並為其獻唱一首舒伯特的藝術歌曲,整個過程中保有他一貫的儀式在其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