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《光計畫》(1DVD)
被蓋上「極機密」三個字,「光計畫」是一份瞞著共軍和美軍顧問團的作戰計劃,卻出現在日本軍官的日記裡。
1949年,蔣介石走了一步險棋,授意日本軍官偷渡來臺組成白團,以白為名,對抗中共的紅。光計畫由日本軍官起草,幾經修改,成為後續無數作戰計劃的前身,然而反攻大陸的那一天,始終沒有到來。在退出聯合國與一次次斷交後,自保成了臺灣更急迫的問題。
臺海關係反映兩岸勢力的消長,更牽涉世界強權的戰略佈局,隨著宛如口號的政治語言,不斷被重新定義。我們走訪白團後代、政治人物與國內外學者,回顧數個決定臺灣命運的瞬間,既然人需要光才能看見,誰掌握了光源,是不是就決定我們看見什麼?在背光的那一面,又錯過了什麼?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關於《尋找1920》(2DVD)
「這是最好的時代,也是最壞的時代」作家狄更斯於其名著《雙城記》中如此描寫著大革命前夕的法國。而對於遠在地球另一端的東亞,1920無疑正是一個這樣的時代。
出於對於科學的信仰,當時人們相信理性可以最終解決所有的問題。而飛機作為科學的象徵,不僅承載了人們對飛行的嚮往,同時還蘊含著希望藉由理性來解開一切束縛的冀望。
然而如此簡單的心願,卻因為現實而變得複雜。在當時的東亞,日本帝國依恃著近代文明對殖民地的統治,實與其帶來的民族壓迫與階級對立互相交織。藉由謝文達與安昌男這兩位出身殖民地,並前往日本學習飛行青年的生命歷程,我們可以看到20年代民族自決、社會主義與民族主義是如何使得原先帝國脆弱的權力平衡走向崩潰。而戰後帝國的解體,各種勢力又是如何填補其所留下的權力真空。今日東亞各國的對立,乃至於臺灣內部左右統獨的爭議,實都可以尋根於這個時代。
在時代的巨輪下,兩位殖民地青年到底有過怎樣的經歷?他們的故事又給了我們怎樣的啟示?了解距今一百年前這個狂飆的年代,思考今天的臺灣,相信會幫助我們獲得那個屬於我們自己的答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