藝術很有事:視覺藝術類-新媒體藝術 系列 Inside The Arts

藝術很有事:視覺藝術類-新媒體藝術 系列 Inside The Arts

  • 中文名稱:
    藝術很有事:視覺藝術類-新媒體藝術 系列
  • 英文名稱:
    Inside The Arts
  • 導  演:
    公共電視
  • 長  度:
    90 分鐘
  • 數  量:
    3片
  • 發  音:
    國語
  • 字  幕:
    中文
  • 獲獎紀錄:
    ★金鐘獎:人文紀實節目獎。
  • 影片主題:

影片介紹

【聲音藝術】專輯

●聚光燈下:來自初始與未來的聲音。
聲音如何成為藝術,它和科技的關係又是什麼呢? 王福瑞是臺灣重要的聲音藝術家,他這次展出的創作《移動的聲林》,用一千個聲點創造出一個聲音空間,觀眾走進這個空間,彷彿可以感到大腦神經產生無數火花。王仲堃也是臺灣聲音藝術的中堅,他狂熱地進行許多實驗,製造著屬於未來的聲響。他的作品雖然是用人為的方式發聲,但機械卻彷彿產生了自己的靈魂。

●沙發Talk:聲音藝術在臺灣。
榮恩和馬克兩兄弟來自紐西蘭,在臺灣創辦了《白木耳》藝術雜誌,長期關注臺灣藝術的發展,尤其是聲音藝術。馬克說:大家常問他「臺灣看起來怎麼樣」,而不是「臺灣聽起來怎麼樣」。但在他們的聽覺經驗中,臺灣充滿各種西方很難遇到的聲音,相當令人驚奇。他們怎麼解讀聲音,並看待臺灣的聲音藝術呢?

●創作這件事:劉致宏的聲音地誌。
藝術家劉致宏花了二年時間將恆春、高雄、日本以及東南亞收集到的聲音,以素描、文字及攝影轉譯的方式完成「聲音地誌」創作。翻開每一本地誌,你聽不見原始聲音,但透過閱讀,某個時空的聲音會進入你的世界,引導你去想像聲音的樣子。這些聲音可能是自然聲響、人說話的聲音或是歷史的聲音。

【VR】專輯

●聚光燈下:黃心健的沙中房間。
科技藝術家黃心健與美國傳奇音樂家蘿瑞安德森共同創作的VR作品《沙中房間》,獲得首屆威尼斯影展虛擬實境最佳體驗大獎,之後隨即於北美館展出。觀賞者只要戴上裝置,便能沉浸在《沙中房間》的奇幻世界,探索由文字、圖像、聲音組成的各種記憶線索。

●聚光燈下:徐漢強的VR電影短片。
2017年,高雄電影節首創VR短片的項目,邀請徐漢強等五位導演參與。徐漢強與funique vr studio團隊合作,推出《全能元神宮改造王》,入選有VR指標意義的日舞影展,讓屬於臺灣的民俗奇幻登上國際舞台。新科技的浪潮吸引許多創作者投身嘗試VR領域。究竟VR的科技特質如何應用於當代藝術?

●創作這件事:阮金紅的新移民書寫。
從越南遠嫁來臺灣,導演阮金紅走出失婚痛苦,在第二任丈夫蔡崇隆導演的支持下,開啟了紀錄片的拍攝旅程,不但成為首位入選雲門流浪者計畫的新移民姊妹,更以觀察細膩,記錄新住民姊妹婚姻的作品《失婚記》,入圍臺北電影節和南方影展最佳紀錄片。其後,兩位導演更合力拍攝關注逃跑移工議題的《再見可愛陌生人》,同時在嘉義福權村成立了越在嘉文化棧,讓來自各地的異鄉人,有了一個認識彼此的休憩與文化空間。如今他們的們攝影鏡頭,有了一個更具脈絡的聚焦,將持續記錄這片土地上的新住民第二代孩子。

【科技藝術】專輯

●聚光燈下:《追》的動捕實驗。
即時互動多媒體劇場《追》,是一部結合舞蹈、音樂、視覺影像、新媒體藝術的跨界作品,這齣劇主要在實驗科技如何改變我們表演的形式,觀眾如何去欣賞這個表演?三段故事的舞者身上,都穿戴著電影鋼鐵人、蜘蛛人所使用的動捕技術感應器,舞出的動作會帶動、渲染整個背景影像,形成新的視覺經驗,宛如舞者描繪內心的想像世界,舞台也變成虛擬與實境同時呈現的樣貌。製作團隊跨了不同世代,故事「殉」由黃心健與AKIBO以傳統手繪人物加以數位化,讓舞者張逸軍與一隻鳥對話,創造千絲萬縷的超現實畫面。導演謝杰樺與編舞家林立川,實驗了舞空術結合VR光學動捕技術的舞蹈,當舞者高空懸掛時,他變成像是一個筆刷,藉由四個人的拉扯動作,渲染出非常繽紛的影像背景。另外,把原先一個人的動捕,拆成由兩個舞者一起去控制一個虛擬的物件人,忠實呈現現代人焦慮的生活、身體與時間的不連續感。

●創作這件事:陶亞倫的超時空境地。
藝術家陶亞倫說:「我想創造一個城市是完全沒有人,人類文明完全消失,包括連我都沒有,到底是什麼情況?」在VR虛擬實境作品《超真實世界》中,他把臺北市信義區的101大樓變成漆黑、空無一人的廢墟,當你戴上VR眼鏡進入這個虛擬世界時,你的身體轉化成新的虛擬身體,你所見到的場景如同真實一般,但是有的場景改變了,又沒有人,當下你會有激烈的衝擊,現實世界好像是虛假的,眼前你的意識才是真實的,既定的記憶與經驗瞬間瓦解。陶亞倫認為VR創造出來的夢幻影像,是最具威力的影像,它像噩夢一樣,似真似假,你是被迫的、無法逃離。它是一種身體、知覺和空間的關係,也是對潛意識的一種想像。